国家大力发展人工智能,脑科学相关行业迎来春
近来,“人工智能”这个词很火!国务院日前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有专家指出,人类只有真正了解掌握自身大脑,才能开发出更强的人工智能,而脑科学相关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脑科学研究不仅是当前国际科技前沿的热点领域,也是理解自然和人类本身的“终极疆域”。我国虽然在语音识别、脑组织显微成像等个别技术领域在国际水平上可以“领跑”,但要在更多的领域进入“领跑”梯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作为“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已启动的4个试点之一,进入编制项目实施方案阶段。未来,哪个国家能领先占领脑科学和类脑研究的高地,很大程度上要看谁能率先实现基础研究和产业融合发展。
前不久,“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正式揭牌,在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国类脑智能高峰论坛上,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杨雄里院士作了主题发言,他强调“借鉴长期演化的人脑智能的工作原理,是推动人工智能的有效途径”,实验室应围绕类脑智能需求,加强学科间的紧密合作。
据介绍,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立, 主要任务是针对我国脑认知和类脑信息处理较为薄弱等问题,围绕提升我国信息处理技术的类脑程度与智能水平的迫切需求,建设类脑智能技术应用研究平台,支撑开展脑认知与神经计算、类脑多模态感知与信息处理、类脑芯片与系统、量子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技术的研发和工程化。通过建立脑认知和脑模拟技术研究和试验平台,形成国内一流的科研环境,培养和汇聚类脑智能高端技术人才,主动承担国家和行业重大科研项目,在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机器人、类脑芯片与系统等重点研究方向取得一批关键技术成果并成功转化、构建类脑智能技术与应用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和标准体系,形成可持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为推动类脑智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复旦大学是中国脑科学研究的重镇之一,在组织和推动“中国脑计划”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此次参建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复旦大学将与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同推动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作为集聚复旦大学神经科学及相关学科精锐力量的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围绕提高智能技术的类脑程度的迫切需求,解析和脑功能相关的神经环路结构和功能,力争显著提升我国类脑智能技术的科研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除了高校科研院所布局外,民间机构早在几年前便在积极地关注参与脑科学应用研究领域。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但由于该领域科学依据尚不充分,相关行业缺乏市场标准,教育、科技等部门也没有相应审批依据。前段时间关于该行业一家名为“脑立方”的全脑应用训练中心有无资质的报道引发了社会的热议。一边是媒体的质疑,一边却是家长和孩子对受训效果的认可。
其实,有争议是好事,一方面是监督行业的规范化,另一方面是加速行业的发展。因为争议,壮大了新兴行业的人才队伍;因为争议,引发了社会的深度思考、引发了社会的探索兴趣;因为争议,加速了行业的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兴趣的引发是推动一个学生、学者求知探索的核心动力,兴趣的引发也是推动一个国家在某个方面成为世界引领者的重要动力。脑科学不只是抽象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人类现实生活也具有极重要的作用,对人类解决很多社会问题提供了指导。比如,儿童青少年的教育与大脑开发,自闭症与抑郁症等问题的产生与应对,社会暴力犯罪问题的心理机制研究,老年痴呆的预防与应对及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改善等。
有专家指出,脑科学是基础研究,应用的出口一方面是脑健康、脑认知和脑训练;另一方面是模拟脑、类脑研究,即人工智能的应用。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的前提,应用研究和应用又是基础研究的引擎。随着我国人工智能国家战略的出台,在我国集中力量干大事,全民创业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有望在人工智能领域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脑科学研究和脑科学应用相关行业的春天已经到来。